消费金融行业年末再现大动作。近日,上市公司中国信达的一纸公告,对外披露了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费金融”)的增资动向。由80亿元一举增资至300亿元,蚂蚁消费金融有望再次成为消费金融行业注册资本最高的机构。
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统计发现,在蚂蚁消费金融之前,年内已有招联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等4家机构完成增资。除了增资外,发行ABS、银团贷款、金融债等也是消费金融机构“补血”的重要渠道。
头部机构大幅增资
消费金融行业“百亿俱乐部”有望再添新成员。12月24日,中国信达发布公告称,蚂蚁消费金融向全体增资认购方增发注册资本220亿元,增资事项完成后,蚂蚁消金的注册资本将由80亿元增加至300亿元。
根据公告信息,中国信达作为认购方之一,将对蚂蚁消费金融增资60亿元,以现金方式认购蚂蚁消费金融20%的股份,成为蚂蚁消费金融第二大股东。增资完成后,中国信达将持有蚂蚁消费金融24.003%的股份权益。
除了中国信达外,蚂蚁消费金融在本轮增资中还引入了另外3个新股东,分别是舜宇光学出资18亿元,持股比例为6%;博冠科技出资13.22亿元,持股比例为4.41%;渝富资本出资7.8亿元,持股比例为2.6%。
同时,蚂蚁消费金融原股东蚂蚁集团、鱼跃医疗也参与了此次增资。其中,蚂蚁集团本次认购110亿元,认购完成后占股50%,为蚂蚁消费金融最大股东;鱼跃医疗认购10.98亿元,认购完成后占股4.99%,与增资前持股比例相比均保持不变。而蚂蚁消费金融此次未参与增资的其他原股东,持股比例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中国信达公告中,还披露了蚂蚁消费金融成立以来的营业情况。公告显示,6月4日(成立日)至9月30日期间,蚂蚁消费金融收入2.91亿元,除税后亏损5.25亿元。截至9月30日,蚂蚁消费金融资产总值600.98亿元,资产净值74.75亿元。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看来,蚂蚁消费金融成立的重要使命在于承接蚂蚁集团旗下小贷公司的消费金融业务,本轮大规模增资不仅增强了蚂蚁消费金融的资本金实力,更有助于满足监管对于资本金、杠杆率的监管规定。
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则坦言称,蚂蚁消费金融大规模增资,首先为其在消费金融领域的长线布局打下了坚实基础,行业两极分化的格局将进一步扩大化,行业竞争也将愈发激烈。
按照监管要求,本次增资事项还需要由银保监会进一步批准同意。若增资顺利完成,蚂蚁消费金融将再度成为消费金融行业注册资本最高的公司,也是继招联消费金融后第二家注册资本达到百亿元水平的消费金融机构。
在蚂蚁消费金融之前,招联消费金融于2021年10月获批以13.3104亿元资本公积和48亿元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公司注册资本由38.6896亿元增至100亿元,股权结构不变。
根据银保监会官网披露的信息,年内还有杭银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以及北银消费金融等3家机构完成了新一轮增资,注册资本分别增至25.61亿元、26亿元以及10亿元。
融资渠道热度不一
除了增加注册资本这一方式外,发行银团贷款、ABS、金融债等也是消费金融机构“补血”的重要渠道。
在银团贷款方面,中原消费金融近期对外披露,完成了一笔由招商银行牵头的7.5亿元的银团贷款,也是年内第6家完成银团贷款的消费金融公司。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通过银团贷款,共计融资金额51.3亿元。
在融资要求更高的金融债发行方面,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以及哈银消费金融等4家机构在年内获批发行金融债,获批发行规模共计240亿元。而年内已经落地发行的金融债规模也超过百亿元。
整体来看,消费金融机构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各有不同,各类融资方式受欢迎的程度也是此起彼伏。与2020年3家消费金融机构完成增资相比,2021年消费金融机构不论是增资数量还是增资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金融债发行规模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银团贷款融资额也高于往年。
但发行ABS则有所降温。北京商报记者根据中国货币网披露的信息统计发现,截至12月26日,捷信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等5家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发行10单ABS共计融资112.67亿元。
尽管2021年消费金融机构发行ABS数量相较2020年有所增长,但发行规模仍存在差距。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消费金融公司ABS发行总量为123.65亿元,发行单数为6单。
王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消费金融行业前景广阔,随着新理念、新技术、新场景等创新概念不断出现,消费金融机构一方面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来进一步开拓市场,完成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业务规模,按照监管要求进行调整。
“可以预见的是,在监管方的支持下,消费金融‘补血’渠道会越发多元化,消费金融机构将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适合自身、成本更低的融资方式。”王鹏补充道。
孙扬则指出,消费金融行业能够获得来自不同渠道的融资,也是业务发展具备实力和优势的体现。消费金融机构接连完成融资、引入重量级的国企参与等举措,都有助于增强业界对于消费金融行业的信心,也将继续加速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
两极分化态势将加剧
值得一提的是,有实力的平台忙着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也有不少平台在2021年“颗粒无收”。
仅从消费金融机构注册资本来看,在已经获批开业的30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注册资本不超过10亿元的机构占比约为40%,最低注册资本仅为3亿元。在蚂蚁消费金融完成新一轮增资后,消费金融机构在注册资本方面的差距将进一步增大。
“不仅是股东实力存在差异,消费金融机构本身的运营水平也会影响融资能力,行业的融资资源将逐渐向头部机构集中。”王鹏分析指出,时间越久,场景、流量、订单、合作商等涉及运营的各个方面差距也就越大。
在孙扬看来,随着贷款利率不超过24%等监管要求的提出,消费金融行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态势将更加清晰,对于机构的资金成本、风控能力、运营能力、成本控制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孙扬总结道:“消费金融整体发展呈现一进、二退、三融合的格局。一进是向自建场景前进,二退是退出高分润费用的助贷、中介行业,三融合则是加速在资本层面和有资金优势、流量优势的巨头融合,与有优势的合作伙伴融合,与真正的金融科技融合。最终以此降低企业的风险、客服、贷后等成本,打造差异化的消费金融综合服务产品。”
在谈及中小消费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实现突围时,王鹏指出,两极分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中小机构寻找差异化路径避免与头部玩家正面冲突。线上可以在自身实力基础上进行场景扩张,实行精细化运营,立足自身长项发展特色领域;线下可以发展具有地域化特色的消费场景,例如为供应链相关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等。
(北京商报记者岳品瑜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