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推进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深港投融资跨境互联“川流不息”
2022-06-30 08:36:59    深圳商报

1982年1月9日,在深圳罗湖区华侨旅行社一间平房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正式营业,成为第一家进入内地的港资银行。这距离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仅仅两年。

与新中国同龄的南洋商业银行是由著名爱国侨领庄世平先生1949年12月在香港创办。开业当天,南商悬挂起港岛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开启了与祖国同心同行70余载的光辉历程。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成立40余年来,也与深圳经济特区共成长,见证了特区的沧桑巨变。

深港通交易额年均增长94.5%

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百业待兴。金融作为经济体系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行业,“杀出一条血路”的意义更显重大。于是,从一开始,深圳金融就走上了一条改革创新之路。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的正式营业,标志着内地银行业正式启动开放之门。自此之后,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开创下了无数个这样的“第一”:

1985年12月,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深圳外汇调剂中心正式开业;1986年,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财务公司——中国国际财务有限公司诞生;次年4月,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成立,开启企业集团办银行先例;1988年,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险企业——中国平安也在深圳诞生。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曾评价说:“深圳这个小舞台唱出了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一出大戏。”

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合作区开发开放有关政策的批复,支持前海在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建立金融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2014年,前海又成为自贸试验区。

2016年12月,深港通正式启动。时任深交所理事长吴利军在致辞中表示,深港通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在国际化方向上又迈出坚实一步,内地与香港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加强合作,共同提升两地市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开通以来,深港通机制不断优化,交易规模与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每日额度与深港通标的不断扩容。一组数据便可直观看到其带来的重要影响:至2021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开通五周年,累计交易金额达人民币41.9万亿元,年均增长94.5%;每日额度扩大四倍;双向持股市值不断提高,其中国际投资者通过深股通累计净买入7932亿元,持股市值1.3万亿元,占深市A股流通市值4.2%;创业板在深股通交易金额、净买入和持股市值中的占比,提升至34.9%、90%和39.6%,显示国际投资者的广泛认可。

跨境理财通落地投资更便利

从南海之滨到跨海大桥,从新兴产业到多元化资本市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引擎正发出隆隆轰鸣声。伴随着一系列跨境设施的落地,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了“互联互通”,“资金流”也在湾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搭建中加速流动。

2020年5月,央行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其中,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方面提出了多项举措。如支持粤港澳三地机构合作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允许港澳机构投资者通过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参与投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支持内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境外投资等。

短短一年间,投融资的互联互通便展现出全新面貌:2021年9月24日,内地与香港债券通“南向通”业务上线运行,2021年10月12日深圳在港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这些跨境互联互通的机制推出并不断优化,使得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显著增强,也为银行业优化金融服务供给,探索金融产品创新,深化国际金融合作,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2021年9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等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2021年10月18日首批完成报备的“跨境理财通”试点银行名单出炉,次日首笔业务落地。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深圳辖内共有24家银行获得试点资格,共开立“跨境理财通”相关账户11573个,办理资金跨境汇划金额合计3.74亿元;双方向投资产品交易额2.12亿元,约占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总量的三分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落地,开辟了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这对于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推进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水平、助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层面而言,则进一步丰富现有投资渠道,方便三地居民进行跨境理财产品投资,平衡现有资产配置。

香港成为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

自2021年以来,深圳又在全国率先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工作,通过适度调整企业的外债、境外放款额度、实施资金池内本外币资金的划转及使用等方面的便利化优惠政策,助加入资金池的企业降本增效。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末,深圳试点企业业务量约280亿美元。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深圳外向型经济活跃,是跨国公司总部聚集地。由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牵头的“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支持深圳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等事项已落地,并持续深化中。据悉,在深圳的跨国公司已设立约200个多种形式的跨境资金池。其中,在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中,5家试点对象业务量已近300亿美元。下一步,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政策试点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更多优质跨国公司企业将受益。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去年底在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透露,香港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处理全球约75%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在港的离岸人民币存款超过8000亿元,占全球离岸人民币存款约60%。

粤港澳大湾区之“湾”,是向海而生,是开放包容,是与国际对接,是竞逐世界舞台。华灯初上,深圳盐田港早已是热气升腾的景象,全球化高速融合在港口集装箱驶进驶出忙碌的身影中可见一斑;深夜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依旧灯火辉煌,众多被贴上“湾区青年”标签的香港人齐聚在此,创新创业的热情在这片土地上燃烧……日益密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下加速流通,宜居宜业宜游的愿景正变成风生水起的现实。

这是在一个湾区、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特殊背景下实现的跨境互联,国际上没有先例。时代命题正待解答,金融创新是破题切口。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定位下,深圳金融未来势必将承担更为重要的任务。(深圳商报记者 谢惠茜)

关键词: 深港投融资跨境 大湾区金融市场 港资银行 深圳经济特区